Your browser version is too low, it may lead to sites not normally access!
You can use the site to function properly, use these browsers.
过去30年,我国缝制机械行业零部件产业所依赖的发展路径、经验,以及“年年都能增长,年年都能赚钱”的环境已经发生改变。伴随着宏观经济整体转型的压力,长期快速发展下的隐患逐渐暴露,顽疾未除,又添新伤,成为当前我国缝制机械行业零部件产业不得不面对的困境。
近年来,受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影响,以及用工荒、成本上涨、政策性限制等因素制约,我国缝制机械行业零部件企业生产经营、内部管理、用工模式、生产方式等受到了严峻考验。
虽然2010年开始的行业复苏为行业零部件制造企业提供了调整、升级的喘息空间,但随着行业整体进入低速增长态势,加之下游行业产业转移、转型升级带来的变化,需求的快速变化传导致使零部件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。
挑战一:企业赢利能力下降
据相关统计显示,2011年中国缝制机械行业42家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用工成本平均增加19%,原材料成本平均增加15%,其他成本平均增加8%,各项费用总支出增加了5%,销售毛利率平均为20%,与2010年同期相比下降6%。
另据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的调研结果显示,虽然2012年以来原材料成本有所下降,但是零部件产品价格总体处于下滑通道,企业利润跌幅严重。最新数据显示,2011年下半年开始,在国内需求剧减,国际需求疲软的大环境下,我国缝制机械行业零部件产业出现量值同比加速下滑的势态,行业利润同比下滑已达50%以上。
江苏飞虎针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薛宏飞指出,随着用工成本的扩大、原材料价格的提高,水电费的上涨,产品的成本越来越高,与零部件产品售价不同步之间的矛盾已经相当突出。
挑战二:招工难困扰企业发展
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,低成本运营的优势不复存在,靠劳动力优势赚取利润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。
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,缝制机械行业的零部件制造在产品质量保证、生产效率等关键生产环节,对工人素质、技术、经验等层面的依赖性较强,连续多年的“招工难”问题,使得零部件行业的发展更为艰难。
据中缝协的统计,参与调查的42家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中,85%的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招工难问题,特别是难以吸引和留住“有经验”、“有一技之长”的技术工人。
虽然零部件企业的员工工资持续增长,但由于零部件企业同时普遍存在生产、生活环境相对较差,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等现实情况,这导致企业员工流动性比较大,技术培训跟不上岗位需求发展。
另外,由于零部件企业的一线员工频繁更换,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零部件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。
薛宏飞表示:“随着时代的发展,人类文明的进步,新一代企业员工对生活质量,尤其是工作环境、劳动强度、福利待遇等方面的要求发生根本性改变,企业还没有主动的思想准备和应变能力,这是零部件企业‘招工难’亟待解决的问题。”
挑战三:需求递减成为必然趋势
从2012年4月、5月份开始,我国缝制机械行业进入稳定低速发展周期,今年上半年各大整机企业报表、包括行业统计数据均不太理想,预计下半年亏损将进一步扩大。
同时,我国缝制机械行业复苏回暖以来,产能过剩、供大于求的基本面未能好转,价格竞争初现苗头,国际品牌不断试水低端市场,随着整机企业生存压力的加剧,作为上游的零部件企业相互间的竞争亦将逐渐白热化。
杰克控股集团总裁阮积祥表示:“从服装产业来看,其对缝纫机需求必然向自动化、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调整,这导致的结果肯定是价增量减。2007年缝制机械行业总产量的‘历史高度’已一去不复返,行业未来的产量将会进一步下降。”
阮积祥进一步举例谈道:“以平缝机为例,普通平缝机大幅减少,电脑平缝机迅速提升,导致平缝机零部件的需求量越来越减少,这是不争的事实,更是未来的趋势”。
挑战四:企业升级动力不足
当前,“低成本业务模式已经难以维持,未来的生存发展需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,实施质量战略,推行品牌竞争”的理念成为广大缝制机械零部件制造企业的共识。但要达成这一目标,零部件企业需要进行长期而巨大的财力、人力、物力、时间投入,鉴于行业不甚明朗的发展趋势,更多的企业选择维持现状,节源缩支观望的保守态度。
一位零部件企业老总感慨:缝制设备使用周期长,市场需求变化大,极大部分的零件企业对整机企业依赖性较强,跟随整机企业而变化,企业缺乏应有的市场应变能力。同时,极大部分零件企业产品优势、成本优势不明显,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话语权。
“产品附加值低的局面长久未改善,而在先进技术及高端产品方面,我国缝制机械行业短时间内难与发达国家抗衡。”天津市马骏腾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杜辰认为,市场低迷时,寻求多元化的发展比固守主业来得更实际、更易见效。在零部件行业全线进入低速发展周期时,是否在缝制设备领域继续投资、投多少,都成为零部件企业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。